鑄銅馬雕塑安裝現場
鑄銅馬是中國歷史上經常出現的銅雕工藝品之一,最著名的青銅馬雕塑馬踏飛燕了。這匹銅馬有很高的聲譽,那也是有原因的。第一是因為它的造型,馬的身材健美,膘肥身健,四體修長。第二它四蹄騰空,作飛奔狀,身體幾乎拉到最長的狀態,身上的鬃毛也在飛揚,雖然是靜止的銅像,卻能感受到它飛奔的速度與激情。園林主題雕像一馬當先、萬馬奔騰、馬到成功、龍馬精神……在中國農歷馬年新春,從對聯到窗花,從電視到網絡,從微信平臺到日常寒暄,關于馬的祝福語隨處可見。中國的馬文化歷史悠久,歷代歷朝的帝王們愛馬、騎馬、好馬的舉動以及各朝代實行的″馬政″起到了積極引導和促進的作用;民間的養馬、馬在各行各業中運用、馬的民俗形成、馬的娛樂享受和馬的藝術展現等成了馬文化發展動力的主體;歷代文人騷客的頌揚和贊嘆對馬文化的提煉和升華起到了推波助闌的作用,我國文明同馬文化,緊緊相連。看看新華網的報道:據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中國籍青年學者賀晏然介紹,作為傳統的禮儀之邦,中國文化中馬的形象,也深深地烙上了“禮”的印記。在距今約3000年前的西周時期,駕馭馬車是貴族子弟的“必修課”之一,而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賀晏然告訴記者,在中國古典文化中,馬大多平靜謙和、低調務實而又忠義可嘉,這從老馬識途、犬馬之勞、汗馬功勞等成語可以看出,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中國人謙遜內斂的性格。而在中國眾多少數民族特別是西北少數民族文化中,馬更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據青海人民出版社總編輯、學者耿占坤介紹,在藏族、蒙古族著名史詩《格薩爾》中,有許多關于駿馬的描述。按照藏族的信仰,山神屬馬,甚至可以借助神力化為駿馬在遼闊的草原奔馳,因此在中國部分藏族聚居區有“馬年轉山”的風俗。如今,中國文化中馬的形象,正隨著華人的腳步被傳播到世界各地。“馬對華人的文化意義,從遍布大街小巷的‘馬圖騰’可見一斑。……全球華人依托馬的形象,追尋自我的身份認同,寄托心中的美好愿景,并分享祖國強大帶來的自信與自豪。”賀晏然說。鑄銅馬的形象總是讓人印象很深刻,它的特征都是靈動異常的,銅馬的藝術品也是栩栩如生。我們說銅馬的歷史,在威武雷臺漢墓發現了中國境內數量最多而且陣容氣勢恢宏的銅車馬依仗涌群,龐大的氣勢反應了東漢的武裝勢力是很強大的。